「推力」 nudge 一詞你可能未聽過,但你一定經歷過:
👉 買咖啡或飲料時,往往會買預設的中杯或標準(除非你口渴得有自覺地點大杯)
👉 買新電話後,按原廠預設選項一直使用,除非你知道內建結果是你不喜歡的,才會主動去改某些選項
👉 在大部分網頁時創建帳號時,訂閱的選項往往是預設勾選的

如果你對選擇設計有興趣,你應該會喜歡造本書《推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終極增訂版】》。
選擇看此書的原因
2022年讀了很多大腦相關的書,知道大腦並不完美,所以看到這本《推力》修訂版發行,覺得不能錯過這本經典。第一版於2008年問世,2022年兩位作者把有年代感的內容(例如歷史文物ipod)拿走,再整理部分內容,成為這本終極增訂版(從這個名字可以看到作者們的幽默感,他們把名字改為終極增訂,是一個破釜沉舟的方法,預訪自己再修訂此書。)
作者背景
作者陣容精彩,是2017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的Richard H. Thaler,以及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亦是《雜訊》作者Cass R. Sunstein。
簡單介紹
生活就是一連串的選擇,從一般日常事務到公司及國家的政策方向,你都需要選擇或被選擇。你可能是活動策劃者,要設計活動場地的平面方案;你可能是研究人員,要設計問卷以獲取反饋等;你可能為人父母,要想辦法讓孩子多吃點菜等。最終決定都涉及個人意願,不能強迫,但決定會受你如何陳述問題易響。
《推力》這一本書,就是講選擇設計 。本來我以為是操控人心理的工具,但完全不是,「推力」定義是:選擇設計有元素讓人們的行為朝可預期的方向改變,但並沒有禁止人們做其他選擇。作者認為,選擇設計本來並不存在「中立」的設計,看似不重要的小細節,也可能對人的行為產生重大影響,發揮正面效果。這背後其實是抱著人類天性上有缺陷的預設,預計人正常情況下會犯愚蠢錯誤,作者希望用「推力」為人設計合適的決策環境,幫助人們做出理想的選擇。不需強迫、硬性規定,更不必妨礙任何人的選擇自由,自然會形成一股「推力」。
為何推力會有效
我們都是一般人。一般人都會受種種行為傾向,例如有損失規避的心理,簡單來說就是不喜歡損失。這解答了為什麼大部分國家會購物袋收費計劃,而非自備環保袋獎勵計劃,因為這活用了人類連$0.5也不想失去的心理。另外,還有大家熟悉的羊群效應、架構影響(例如90%存活率 vs 10%死亡率的,同一件事卻因不同說法而帶給人不同感覺)等。書中亦重溫了我在《聰明思考》一書中所學過的捷思法。再次重溫時又再次提醒自己大腦的傾向與弱點,例如:
- 定錨捷思法:人會以自己所知的一個錨點作標準去解決問題,書中用外賣app的小費設定作例子,例如設定為10% 15% 20%及15% 20% 25%下,哪一個情況下會較多人選20%呢?
- 可得性捷思法:我們評估一件事的依據是:是否容易想到類似的例子。例如鮮明、易想像的死因(例如海嘯)往往被高估其發生頻率,較不鮮明的死因(如氣喘)則被低估。
- 代表性捷思法:跟刻板印像、相似性有關。人們在被代表性捷思誤導時,往往會信奉「小數定律」,也就是不管樣本數量多小,人們總認為它能反映出整體狀態。例如,你覺得內向的人成為圖書館員的機率高,還是成為侍應的機率高?答案是:侍應。因為無論是什麼性格的人,成為侍應的可能性都比較高。
感想
再次提醒自己,人的大腦是懶的,不喜歡改變的,不喜歡花費太多力氣的,所以我們很容易被外在因素所影響。當然,如果設計選擇的人夠聰明,出發點善良,我很樂意被提供不耗腦的選項。而讀完此書之後,我會更感謝世上有預設事項讓我不用費心,但同時我亦會更小心預設事項,確保當中沒有我其實並不想選擇的東西。
希望大家閱讀此書學習推力技巧之餘,多思考設計背後的道德價值,以確保我們是將使用者推向對的方向。
書名:《推力: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終極增訂版】》
作者:Richard H. Thaler, Cass R. Sunstein
推薦給合所有要設計選擇的人,包括設計問卷的人、工作中需要別人回覆作出選擇的人、網頁設計師、設計師、行銷人等。
最後歡迎大家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主要介紹澳洲生活及一些學習及閱讀心得。
你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