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也羞恥,書櫃裡的書有1/3是已閱讀,有1/3是讀了卻忘了,剩餘的都未讀。最近著手把那些書重新審視,看看到底該再讀,還是不用再讀。如果再讀,我是否應該重新整理自己的閱讀方法?
現代人忙東忙西,最主要是讓自己分神的東西多了,經過演算法到達你社交媒體的newsfeed、成功剌激你感官的圖片與影片,只要被動地接受就好。閱讀白紙黑字變成一種要幾經辛苦,排除萬難才能放下電話,把書拿上手,然後難得你翻開書本書,此時手機一震,專注力又被奪去。雖然未曾生活在古代,但我認為現代人想專注比古代人難很多,古時哪會需要發明 set screen time, do not disturb的功能?想知道手機對大腦的影響可以讀《拯救手機腦:每天5分鐘,終結數位焦慮,找回快樂與專注力》一書。
閱讀時間減少,那你更要知道如何讀好一本書。閱讀的重點不在客觀的文字,而在讀者主動解讀文字的過程。
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分明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基本上正常的成年人對於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已掌握得不錯。分析閱讀是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你要理解整本書,讓書本成為自己,當你能夠有條理地向朋友分享解釋作者的邏輯,就大概達到這層次。
再高一級,就是主題閱讀,即主動思索書本與自己有什麼關係,再比較不同書籍、類似主題之間的差異,思考思考再思考!產出自己的論述,延伸意義,最好當然以自己的文字是寫出來,思維會建立得更清晰。
既然你想閱讀,應該不會想花時間只在略讀(亦即檢視閱讀)上吧?想略讀的話看大綱已足夠。我想你跟我一樣,至少想做到分析閱讀的層次,令閱讀前和閱讀後的自己,變得不一樣,有一定的思想成長。而主題閱讀能帶給你最多收穫,絕對值得你努力學習如何做到這樣的閱讀!
讀一本書時一定要專心、寫筆記、感想、劃下重點。
如何做筆記我仍在實踐中,有機會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