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心態》讀後感:我所學到的四個實用生活智慧|實用個人成長書籍推介

為什麼選擇這本書

最近覺得生活上總會遇上很多無奈,有很多的不解,以往會過度思考、執著、被動地接受、消化,消化不了便很容易生氣,把煩惱緊握在手,放不低,更準備來說是不願意放低,好像一旦放低了便認輸了,默認對方是正確般。

因此,我想尋找答案或者一個讓自己舒服一點的消化方法。很感激在對的時間遇上適合自己的書:<僧人心態>(英文譯名 Think Like a Monk)。看此書前我先讀了一行禪師的<怎麼愛>及<你可以不生氣>,了解一些正念、呼吸的方法,而<僧人心態>是一本把道理帶到生活之中的心理成長書籍,非常實用。

此書的涵蓋面向很廣,從日常生活、感情、工作、職場、未來目標、人際關係、家庭等都指出了具體的改善方法,所以無論你在生活中遇到什麼問題,總會在其中一個章節有所得與有所共鳴。

簡介

作者傑‧謝帝(Jay Shetty)是英國倫敦卡斯商學院學生、知名國際大企業實習生。他拒絕了知名企業的工作機會,搬到印度孟買的道場當了三年的吠陀教僧人。在道場的歷練之下,他悟出人生的平靜與意義,回到英國後逐步成為思想領袖。他的影片你一定曾經在網上看過,極具感染力。

這本書分為三部

  1. 第一部「放下」:談處理負面情緒與恐懼的方法,過有意圖、有意識的人生
  2. 第二部「成長」:談辨認目的和養成例行習慣的重要性,學習抽離自我的心智,放下我執
  3. 第三部「付出」:談感恩與服務的重要性

每個人的人生課題都不一樣,以下歸納了我讀完此書所獲得的、最深刻的四個實用生活智慧。

讀完這本書我所學到的四個實用生活智慧:

  1. 閒暇的時間會顯示你自己的價值觀何在。對自己的時間、消費做評估,重新思考價值觀與行動是否一致。
  2. 當你困在憤怒的情緒時,你傷到的只有自己。
  3. 生命中所發生過的坎與挑戰,可能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與現在。
  4. 有意識地察覺自己的日常壞習慣

1.閒暇的時間會顯示你自己的價值觀何在。對自己的時間、消費做評估,重新思考價值觀與行動是否一致。

首先,要認清自己,你要關閉外在意見、期望與義務,才能聽到自己的聲音。你需要空間、寂定和靜默,才能看見自己的核心信念。

當我們把生活填滿,不留任何省思餘地時,這些消遣活動就會順理成章變成我們默認的價值觀。

與自己的思想獨處比想像中難,但一旦看見了自己,你更要評估日常生活,看看你有沒有活出自己。

例如,回想一下你上一次放假時選擇了如何打發時間,回想你最近最大一筆消費,思考一下,這個選擇的背後動機是什麼?是否符合你的價值觀?然後慢慢地有意識地選擇對自己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以及你對該選擇投入的精力。如果你認為健康很重要,便想想最近花在食物上的消費是否,有言行合一嗎。

2.當你困在憤怒的情緒時,你傷到的只有自己。

一行禪師曾在<你可以不生氣>裡頭提及,我們的心識就像一塊田地,埋著各式各樣的種子,所以我們要學識不斷滋養正念的種子,不要灌溉內心憤怒與絕望的種子。Jay Shetty也在此書提到類似說法:

憤怒猶如一團負面情緒的大火球,如果不放下,無論如何努力,它都會擁有自己的生命,我們會因此付出龐大的代價。

作者提供一個3S這三步驟去轉化負面情緒:指認(Spot)、停止(Stop)、調換(Swap)

  • Spot 指認出一個問題或感覺,指認出那毒性衝動,覺察自己的習性
  • Stop 停下來,了解情緒的本質,以呼吸的方法放鬆,慢慢擺脫惡習;
  • Swap 換另一種新的處理方式,進行修正。

不得不說,生命中有很多令人氣憤的人與事。要做到不”上心”真的很難,除非自己不在意。僧侶並不會讓別人的行為決定自己的選擇和感覺,更會學習寬恕,甚至祝福那個傷害過你的人。未必每個人也能做到如此大愛,但我認為不妨選擇了解憤怒的源頭,甚至反省自己是否有改善的地方,以審慎的態度去管理憤怒的情緒,不要因為一時氣憤而失去暫時的理智。

最後,也分享自己的一個簡單的心態轉換方法,就是想想當你在傷心時,那個傷害你的人還是生活得好好的,想到這畫面你應該自然會放下憤怒情緒吧?還因為他影響自己?不值得,不划算呀。

3.生命中所發生過的坎與挑戰,可能是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與現在。

恐懼會讓我們退縮不前,往壞處想,把自己囚在想像中。恐懼的解藥是抽離,例如當你感到生氣時,試著把 I am angry 轉換為 I feel angry ,這是一個簡單而深沉的改變,把情緒安放在該有的位置上,了解生氣與恐懼並不是我們本身,而是正在經驗的情緒一種。

接下來就是學習看清全貌,學會把生命視為長期的持續的故事,視那些坎為一個大故事裡面的必經場景,是為了讓你對後來的經驗更加感恩與喜悅。練習回顧,下次再遇上逆境時恐懼便能減低,你亦能告訴自己,一切都是為了之後更好的安排,十年後重看今日的苦根本不值一提。

接受目前的處境與結果,讓自己專注在能夠掌握的事物上。

把恐懼當做一個工具,讓它指出真正重要的事,從中發掘新機會。

4.有意識地察覺自己的日常壞習慣

作者一再強調早起的重要性。相信沒有人不知道這個道理,但知易難行。作者都曾經有同樣的經歷,覺得早起是折磨,但他在道場中學到了早上是由晚上定義的道理,而且親身體驗到早起令他更有生產力後,便養成早起的習慣。他建議我們可以先調整為提早15分鐘起床,剛起床時接觸微弱光源,播放輕音樂;至少15分鐘內不要拿手機,讓你的大腦有時間設定一天的基調。一星期後再提早15分鐘,如此類推。晚上如有疲勞的跡象出現時便關掉電視和手機,上床睡覺。

早起的目的是要以平和與寧靜的方式開啟新的一天。

另外,作者也針對現代人的壞習慣,談及那些習慣對我們的影響。例如

  • 一起床便拿手機
  • 拿手機後便開始處理堆積下來的訊息

這樣你會立即淹沒在鬧鐘和手機帶來的緊張、壓力及焦慮之中,在這種情緒下很難展開愉快的一天吧?

我個人還在努力改掉晚睡的壞習慣,希望有所成果時再跟大家分享(笑)

推薦分數:4.5/5

我超享受看這本書的每一個瞬間,作者是一個很好的講故事的人,知道什麼篇幅該長,什麼道理該略略帶過,令讀者閱讀起來覺得很舒服。每一章都會配以一些練習讓人實際地把道理應用在生活上,他也不希望所教授的只是空話。此書適合一讀再讀,不時提醒自己一些人生道理,讓自己的大腦更靈活更健康,給自己全新的思考方式、更溫柔的對待。

若你喜歡我的分享,可以follow我的 Instagram 支持,謝謝閱讀。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電子書閱讀器比較、優缺點及心得分享|Amazon Kindle、Rakuten Kobo、Readmoo mooInk

《刻意練習》讀後感:如何有效地學習一項新技能?持續練習有用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