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思考》 讀後感:建立你的思考工具,在生活中做更好的決策

作者簡介

作者Richard E. Nisbett是美國心理學家,是密西根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

簡介

本書以各領域(經濟、統計、心理、社會學)的知識及科學理論作基礎,把那些思考工具套用到生活上,教我們去了解做抉擇時的心理傾向,目標是讓自己做出更理性及聰明的決定與分析。

中文書名叫《聰明思考:大師教你100多種關於生活、財富、職場、人生的智慧推論心智工具,讓人做出正確抉擇》,英文書名叫 Mindware: Tools for Smart Thinking

這本書為我帶來的四個改變

Photo by Ümit Bulut on Unsplash

為什麼我們常在生活中做出錯誤的判斷?

人類的大腦很懶,不喜歡主動耗盡能量去思考。這是多年來演化下來的特質,因為運用過多大腦的能量並不利於生存。所以到了今時今日,我們每個人的思考當中,為了方便得出結論,總是充滿了許多可能的謬誤。其中之一是基本歸因偏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其定義是「人作為觀察者時,在判斷某人做某件事時,往往會放大性格、內在特質的影響,而低估了環境與脈絡(context)的影響力」。

例如,當你在路上突然被一個急步奔跑的人撞到,對方更沒有道歉,你會直接認定他是一個粗略沒禮貌的混蛋,但故事可能是他正趕去產房看老婆、正趕去醫院見家人最後一面等等。當知道了背後的脈絡,你才能客觀地判斷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我們傾向將別人身上發生的事(尤其是壞事)的原因歸究於那個人的內在特質。但當同樣一件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時,通常會覺得是被「不可控制的因素」所影響的;但如果是別人搞砸的,我們會覺得是因為他自己的問題,容易輕視脈絡,無法客觀的看待全局。

因此,我們更要提醒自己,當判斷一個人時,需要大量觀察,不能只靠單次與少量的片段去下結論。

Photo by Bekah Allmark on Unsplash

如何活用無意識的思考?

我們腦袋裡面的思考內容,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我們不知情的情況下運作。許多無意識的機制能幫助我們解讀外在的實體世界,處理那些「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資訊,例如當你在工作時,你的無意識會過濾周遭環境的情況,但當有突發事情發生,你的無意識也會確保你察覺得到。

學習方面,無意識比意識更能容納感知訊息,善於偵測圖案、排序等意識未必能在短時間內仔細分析到的「高複雜度」規則及模式。在學習高度複雜的東西時,無意識的表現會比意識來得更好,舉例來說音樂與語言。

書中就提及一項荷蘭的研究,請學生從四間公寓當中挑出最好的一間,其中一間在客觀條件上比其他的都好,共有八項優點、四項缺點、三項中性的條件,可說是四間當中最好的選項。第一組受試者必須馬上選擇,沒有太多思考時間;第二組受試者則有三分鐘思考時間,進行意識思考;第三組受試者也會拿到同樣的公寓資訊,但他們無法好好進行意識思考,因為在接下來的三分鐘裡,他們必須操作另一項很困難的任務,此時即使他們的大腦有在處理公寓的資訊,那也是無意識的思考。結果發現,比起有時間進行意識思考的第二組,要分心去做困難工作的第三組做出正確選擇的人,竟然多了接近三分之一!

因此,人們在遇到難題時,如果先讓自己分神去忙其它事,讓無意識有時間去考量,能令大腦想出最佳解決方案,反而當你把所有資訊拉入意識後,可能會擾亂了你對事物的評價。意識會把注意力放在可以用語言表達的資訊上,但這些資訊往往並非所有重點。無意識不但能處理可以用語言表達的資訊,也能處理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資訊,因此能做出比較好的選擇。

你可能會想,那什麼時候動用意識最好?作者就提出有兩個關鍵時刻,一是找出問題元素時,二是檢查無意識思考的結果。當你找出問題元素時,便能讓問題元素納入你的思考範疇裡,下指令交託給無意識後,能幫助自己利用無意識思考。

對我而言,解決數學難題時就可以用這個方法,當你用意識用得太用力,不妨把問題置於一旁,靠無意識自動導航,為你解決問題。

Photo by JESHOOTS.COM on Unsplash

為什麼你明明知道不再喜歡,明知不怎麼享受做某件事,還是會一頭栽下去?

正是這一條問題與答案,令我對此書產生興趣。我很喜歡 沉沒成本(Sunk Cost)帶給我的反省。當時覺得終於找到一個理論去解釋自己以往的心態,感覺好像看透了自己,以及更想讓內心認清及糾正成本效益低而且對心理沒有好處的思維模式。

經濟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如何評估利弊、做出最高效益的決策,而沉沒成本指的是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但人卻很容易陷入「沉沒成本謬誤」,即使原本的計畫已經不再適合,但由於已經投資了時間、金錢或部分資源在裡面,你仍堅決持續做某件事,彷彿正在說服自己,會把損失收復。但現實是:無論你怎麼做,也無法取回失去的金錢,或許還會讓你更糟,洞愈挖愈挖深。

例如,如果你為了完成一場預料不好看的電影而繼續留在電影院座位,除了拿不回電影票的錢(沉沒成本)之外,你更損失了時間成本(本來那段時間你可以去做更有趣的事呀)。又例如,發現另一半不適合自己也遲遲不分手,在一起愈久,分手愈困難,這也是沉沒成本令你離不開傷害你的人與事。請不要因為覺得過去投入的成本太可惜,而持續進行的愚蠢行動。

經濟學的理論告訴我們,聰明的我們不應該把沉沒成本納入決定考量。那些成本已經離你而去,你的決定應該以眼前的成本和機會為基礎。想要收回沉沒成本是人的天性。但如果你一直念著要收回失去的沉沒成本,就只會做出糟糕的決定而已。

「餘生從現在開始」

提醒自己,做選擇時,只應該考量未來的效益與成本,而非惋惜過去已付出的成本。執著或依戀錯誤的決定,只會延長你的痛苦,不如從現在從零開始從新出發。

Photo by Lidiia Nemyrova on Unsplash

如何當一個有邏輯的人?

要做一個有邏輯的人,可以先了解邏輯為何物。這本書用了最簡單的方法去解釋幾種可以很複雜的邏輯推理方法。例如西方以形式邏輯為主,其中以 1. 演繹推論與 2. 歸納推論 最為普遍。以下會略作介紹。

演繹推論(包括三段論及命題邏輯)

  • 從「事實或假設」的前提,「推導」出結論
  • 只要前提為真,而推論形式符合邏輯規範,則所得結論是必然為真
  • 三段論(演繹邏輯):具有兩個前提及一個結論。 前提及結論包含三個謂詞(用來描述性質、特徵或者關係的詞語)並提及三個具有某種特性的事物整體。定義聽上去很複雜,所以直接看以下例子會比較易懂:
    • 所有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因此蘇格拉底會死
  • 命題邏輯 (演繹邏輯):命題是一句能判斷其內容為真(True) 或假(False) 的陳述句子。命題邏輯研究由命題和命題聯結詞構成的複合命題,來接看例子:
    • If P then Q, P therefore Q
    • 例如鼻子發炎時(P)會流鼻水及鼻塞(Q)。所以,當鼻子發炎(P),流鼻水及鼻塞(Q)便會發生。
    • 當流鼻水及鼻塞(-Q)沒有發生,你就沒有鼻子發炎(P)。 這也是有效的推論。
    • 值得注意的是,當流鼻水及鼻塞(Q)發生,未必表示你有鼻子發炎(P),因為也有可能你是感冒或鼻敏感。
分享我的閱讀筆記

歸納推論

  • 從「多重經驗」「歸結」出結論,所得結論不一定為真
  • 例子一 Bill Gates, Obama, Tim Cook 等都有早起習慣,所以成功人士都是早起的(但現實中,晚起床的成功人士大有人在)
  • 例子二 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但現實其實有黑天鵝的存在)

當你大致上了解到有這兩種形式邏輯,能有助你辨識別人是在演繹(Deduce)還是歸納(Induce),要記住演繹所得的結論是肯定及必然的,歸納所得的結論是不肯定及不必然的。不過,雖然大部分學科的學習是根據演繹推理來尋找答案,但日常生活中難以實際使用到這套推理。相反,歸納法相對比較實用,但由於歸納所得的結論未必是肯定的,我們更需要小心使用歸納,提防錯誤。

感想

此書論證紮實嚴謹,由於我之前讀過《Worldviews》《讀懂一本書》時有接觸過相關題目,而且也學過一點皮毛的統計學知識,所以讀起來也不算太吃力。但在goodreads上看到某些讀者對此書評分偏低,其原因是內容頗深,難以理解,不過相信某些讀者正正喜歡這種有挑戰性的讀物。幸好在每個章節的最後,作者會附上「你可以學到的事」作為總結,有條理地提供一些讓我們實踐在生活上的建議,因此閱讀起來不太吃力。

最後歡迎大家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主要介紹澳洲生活及一些學習及閱讀心得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