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閱讀的第10本書。
中文譯名是《卡片筆記寫作法》,而我看的是英文原版《How to Take Smart Notes: One Simple Technique to Boost Writing, Learning and Thinking》,中文暫時只有簡體字版本。但更正確來說,除了教你如何有效地寫筆記,是教你如何用其中一種筆記方法去提升你的寫作、學習與思考力。此書針對學生、學者、作家而寫,但日常也會寫作、想打造自己的知識庫的人也適合閱讀這本書,去了解作者的思維跟自己有什麼不一樣。作者詳細分析了卡片盒筆記法的運作原理,引用了許多學術研究來說明卡片盒筆記法為什麼有效。
作者介紹
作者是教育哲學講師Sönke Ahrens,他介紹了德國社會學家 Niklas Luhmann 的筆記方法,而這位德國社會學家靠卡片盒筆記法在一生中出版了超過70本著作及400篇論文,產量非常驚人。
什麼是卡片筆記法?
這裡我不作詳細的論述,如有興趣了解實際操作及使用心得的話,建議再參考其他文章。在此我只簡單歸納何謂卡片筆記法:
Luhmann發明的卡片筆記法(Slip-box)非常簡單。你只需要卡片及筆,每次當你讀到、聽到、接觸到有趣的想法,便在卡片上用自己的文字寫下一個個想法,再根據書中介紹的分類方式去整理你的卡片。日積月累下,你便能從卡片盒中找出共通點、連結、有爭議的地方,再發展自己的想法。而筆記分為以下三種:
- Fleeting note (靈感筆記)
用來捕捉瞬間靈感,隨性隨心,並不用完整,重點在於紀錄當下的想法,需要後期整理
一般在閱讀時產出的就是這種筆記
- Permanent note (文獻筆記)
用自己的話把感興趣的資訊紀錄下來,最後標註來源
- Literature note (讀書筆記)
把之前所寫的快閃筆記和文獻筆記,與卡片盒裡面的筆記比較,去思考之間的關聯性,補充你正在學的知識,或者看有沒有什麼空隙需要你再閱讀去補充
這本書為我帶來的四個改變
筆記能填補大腦的不足
人類的大腦能懶就懶,能不思考就不思考。當我們接受新資訊時,大腦會自動以既有框架去消化該資訊,甚至拒絕接受這項新資訊。
更糟的事,我們會不自覺地有 confirmation bias,看自己想看的書,看些確認自己想法的書(因為他們更容易理解,更符合你的世界觀),但這樣就很容易忽略了整個情況,看書的深度即使足,但廣度也不足。
我們必須有意識到認知這個情況,而卡片筆記法就能夠改善這個情況。你寫筆記時會夠客觀,因為始於要寫來源,不能憑空覺得或記得書中的知識,而且你亦要全面地收集卡片,當你把新資訊放進卡片盒時,會自然地與既有的卡片建立連結,這時就能強化你對整個情況的了解,加深你的記憶。卡片盒像把你的大腦外部化,它更客覺、更完整,也更可靠。
另外,我們更要學習去覺察卡片與卡片之間是否欠缺了些什麼,然後主動去填補那空隙。
好的筆記需要 Translate & elaborate!
卡片盒筆記法強調每張卡片都要用自己的文字寫出來(但並不是扭曲作者的論述),寫下對這個想法和資訊的簡單解釋,而不是單純蒐集原文,才能確保自己理解自己在寫什麼,最終目的是把知識內化。當你能完整地以自己的文字去 elaborate 一個想法,基本上你已理解那個想法。
雖然我未打算採用卡片盒筆記法,但我會應用當中的思維在我寫筆記的習慣。之前我以為 highlight 文字,或者在筆記原文寫下書中的句子,整理一下就叫做寫筆記,但問題是抄寫不怎麼需要用腦。但當我真的需要輸出,把剛消化完的資訊用自己的話寫出來時,我就知道自己尚有思路未通的地方(例如我寫這篇時,有時也需要重看書中的章節,釐清概念。)
想讀懂一本書,寫筆記只是一個手段,只是一個整理思路的方法,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的輸出,然後更要多回想,嘗試跟別人解釋及分享這本書。
筆記能把知識連結
知識貴在連結,知識庫就像你的大腦外部化,你可以對它進行客覺分析、
而當我們透過筆記去寫作時,就等於先從線性的文章裡面,萃取當中有用的新資訊,再與不同的筆記連結,產生新的樣貌及化學作用,然後再把它們組合成一篇新的文章輸出,這樣知識的連結就會像一個圓循環般,或者像網狀般,形成專屬自己的知識網。
寫筆記的系統要夠簡單
大腦不喜歡做決定。一個簡單的知識整理系統能釋出心理資源,
感想
讀完這本書後讓我想起《讀懂一本書》中,作者是一位閱讀量超多的著名講書人,他的閱讀習慣是閱讀時專注在閱讀,不寫筆記,讀完一本書才繪製一張心智圖。一個真的把書讀懂的人才能繪製出那些思路清晰的心智圖。而他對閱讀的想法跟Sönke Ahrens也很像,就是閱讀一定要輸出!最好以最終會輸出的想法去輸入,才能加深了解。而且,兩書作者都看重知識連結,知識連接以指數級增長,而筆記法是其中一項助你連接知識的方法,你亦可以參考《讀懂一本書》不寫筆記的方法,目的都是一致的,選擇什麼方法,全看你自己的功力以及大腦的習慣。只要你的筆記能成功把你學過的知識連接好,最終能把知識內化,那方法便是最好的方法。
若你喜歡我的分享,可以follow我的 Instagram 支持,謝謝閱讀。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電子書閱讀器比較、優缺點及心得分享|Amazon Kindle、Rakuten Kobo、Readmoo mooI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