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gital Minimalism 深度數位大掃除
2022年第17本書,是《Digital Minimalism: Choosing a Focused Life in a Noisy World》,中文譯名是《深度數位大掃除》。適合每一個手機用家閱讀,重新思考手機與各應用程式對你的意義何在。
作者介紹

作者Cal Newport是喬治城大學的電腦科學教授,曾出版《A World Without Email》、《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等七本書。他早期的寫作著重在學習上,曾出版《How to Become a Straight-A Student》,後期著作重點放於深度工作力上。
為了寫這篇介紹,當我 GOOGLE 作者時發現他除了有自己的網站,他更有自己的Youtube及podcast,超級推薦大家收聽,內容圍繞生產力、工作、社交媒體、閱讀,言之有物,沒有半句廢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不知道是否因為作者本人是電腦科學教授,寫作結構亦簡單清晰,論點論據都盡量一針見血。我個人非常佩服作者的產出,除了出書,每個月他都會閱讀五本書,更會刻意挑不同難度不同類型的書,每幾天就會有一集podcast。
用三句話說明這本書
作者認為智能手機帶來壞處大於它所帶來的好處,令你在真實世界的社交質素變差。我們應反思如何正確對待及利用科技以支持你所重視的價值或事。

你應該戒掉滑手機的三個原因
降低下線時間的社交質素
我們的社交天性及群居性不能單靠線上的社交網絡去維繫,最終還是要靠下線的活動去維繫。按讚並不能代替你實際跟人的活動,因此放下手機,不要做低頭族,專注在當下與朋友吃飯與相聚的時間吧。又或者想念某個誰便直接打電話給他吧!
對話(Conversation) 比連結(Connection)重要,連結不能取代對話。
行為與想法會更易被掌握與操控
手機上的應用程式令人上癮,不自覺地想不停查看,每次得到回應如like comment share,便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讓我們感到快樂和「被認同」。大公司為了得到你更多時間與關注力,正好就利用了人類心理的弱點,每隔一陣子就給你一點多巴胺刺激,隨機的獎勵促使你貢獻更多內容到社交平台,那是一種社會認可的回饋迴路。
另外,每次你按讚,會讓那些APP收集更多數據,更清楚你的行為,下次為你提供更適合你的廣告,或相關CONTENT,最終目標當然是讓你再按讚,延長你在該APP的時間。
掌握回生活的自主權,重新反思自己使用不同工具的意義是什麼吧!

缺乏獨處
作者認為人類在現代社會愈來愈難擁有獨處的空間,特別智能手機發明之後,我們隨時都可以拿起手機看朋友更新、隨時聽音樂、隨時玩手機遊戲等。獨處的好處是帶來深度思考、自我對話、調節情緒、與自己建立關係。例如Henry David Thoreaut 在《湖濱散記》一書中就詳實地記述了他在1845年至1847年在瓦爾登湖畔林間獨居和耕讀的經歷以及對人生的思考、例如德國哲學家尼采盛讚自己一個走路與散步對他思想的形塑。作者建議我們嘗試盡量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心理上練習減少依賴手機,告訴自己你不必全天候需要那部智能手機。
而且,暫時放下手機,沒有了那些通知、留言、廣告等干擾原素,專注在當下,你的專注力也會提升吧。
戒掉滑手機的三個方法
以上三點我提到了人類的社交天性,及對社群媒體成癮原因,了解到這兩點,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什麼微小的改變不足以抵抗大財團令你上癮的技倆,不足以令你放棄社交媒體。想有效地拿回生活的主導權,最重要的是反思科技帶給你的意義。然後,你要有目的性地、有意識地、主動地去選擇及使用科技,定義每一個工具的價值。
要完全做到數位斷捨離,並不是說單單關了通知、用do not disturb mode、set screen time、用網頁版看IG(減少收廣告機會,也令開IG更不方便)等方法,而是當你真正了解那些工具對你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了解到自己的每一天的每一個細微的行為背後都影響深遠,你才算是學懂如何去使用那些工具,而不是被使用。IPHONE在發明之前,人類世界只有IPOD與通話用的手機,現在我們很難想像要回去那樣的日子,但那時候沒有社交媒體、沒有APP,社交生活還是好好的。
作者提倡實行"三十天數位斷捨離練習",建議大家嘗試三十天裡完全不用某些科技,例如手機裡的電郵app、社交媒體app等。這三十天的意義是讓你主動地去探索比起那些應用程式,更值得你去實行的活動是些什麼,可以當成是一場實驗。

刪除可有可無(optional)的app
經歷完三十天數位斷捨離練習,你便會知道有什麼app能真正提升你的生活質素,能幫助你前往你的最終目標。雖然斷捨離的頭一兩星期可能會有不習慣,但之後你便會慢慢慣,而且發現沒有了它也不影響生活。但是,如果你工作上需要用到那個app的話,那就不算是”可有可無”了。
建立一套使用守則
書中提到的一個作者在使用的方法是獨處時不能開netflix,只能與朋友家人一起開(這種做法就能減少自己一個人無聊時看netflix的衝動),規矩不能設得太空泛,也不能太嚴格。另外,你亦可以訂立固定的時間表,計劃一日之中什麼時候可以及如何使用手機,例如只準自己每日12pm 6pm 11pm查看message、看社交媒體等。很多人以為這樣會錯過很多朋友的更新,但作者認為所換來的好處絕對大於壞處,而且他認為很久沒聯絡,根本不熟的朋友,不如Let them go,如果你想聯繫對方的話,不必只靠社交媒體或message,總有方法的。而且,你亦能先告訴朋友你的這個決定,讓他們理解你回覆的頻率會變慢,有什麼重要事可以直接打電話。
建立高質素的悠閒娛樂
作者在書中定義的低質素悠閒娛樂,泛指上網、看社交媒體、看劇等,如果你想減少漫無目的四處瀏覽的行為,便必須要找一些活動去替代空出來的時間。那首先,你要了解自己,找出你的價值觀,以及相對應的活出你價值觀的活動,例如我的話是看書、學習、看新聞,於是我便會在百無聊賴的時候用電子閱讀器看書、直接到新聞網站去看新聞、直接到學習平台去學習新知識。
運用科技得宜的話,你可以用它來支持你的價值觀,但手機不是唯一的工具與方法,只要你清楚知道自己的價值觀,便自然知道什麼科技該放棄,什麼科技該好好運用。
另外,作者在此論點上提及了The Bennett principle,需要更多體力勞動的活動,或者需要雙手去打造的東西,會帶給你更大滿足感,供給你更多能量。大家不妨參考一下。
感想
自己曾在digital marketing/advertising界工作過五年左右,工作其中更明白社交媒體是如何捕捉大眾的關注,一個成功的campaign要多人關注、多人互動、多人討論,所以內容大可不必有深度,只要引起大家討論,吸引大家like就好了。後續就是一連串的廣告,收集數據,建立用戶屬性(user profile),然後再行銷,當你看到感興趣的題材,便會繼續花時間於那個平台上,那個平台又可以派更多廣告給你。
以前我覺得反正是我喜歡看的題材,也並非壞事,但後來我發現自己每日在instagram的screen time大約是2小時後,明明也沒什麼得著,卻花了我一天中的十二分之一時間,我便開始擔心自己的關注力是如何被默默吸引。當我有這個意識之後,每次當我閒著沒事想開instagram時,我就會注意到自己的衝動,並且專注在眼前這一刻,想想看這一秒值得我去看別人的更新,還是專注在自己身上。
我深信每個人想戒的習慣都不一樣,生活形態也不一樣,但目標都應該類似,就是掌握生活的自主權。並沒有一個最好的解決方法,但只有你才知道什麼方法最適合自己。
若你喜歡我的分享,可以follow我的 Instagram 支持,謝謝閱讀。
你可能也會有興趣的其他文章:
電子書閱讀器比較、優缺點及心得分享|Amazon Kindle、Rakuten Kobo、Readmoo mooInk
《刻意練習》讀後感:如何有效地學習一項新技能?持續練習有用嗎?
《僧人心態》讀後感:我所學到的四個實用生活智慧|實用個人成長書籍推介